長期久坐、應酬飲食,讓他們陸續出現疲勞乏力、肝區隱痛等症狀。九龍木星中醫診所肝膽專科門診發現,這些「辦公室肝」患者中,超過六成存在不同程度的脂肪肝,部分患者甚至出現肝纖維化跡象。
中醫剖析脂肪肝根源
中醫將非酒精性脂肪肝歸為「肝癖」「痰瘀」範疇,主要與以下因素相關:
- 肝氣鬱結:《黃帝內經》指出「肝主疏泄」,長期壓力猶如河道淤塞,影響肝臟脂肪代謝。臨床發現,患者肝臟炎症因子 TNF-α 水平升高 3 倍。
- 痰濕阻滯:膏粱厚味攝入過多,脾胃運化失常,形成「痰濁」堆積肝臟。超聲波檢查顯示,肝臟脂肪浸潤度達 30% 以上。
- 瘀血內阻:肝氣鬱滯日久導致血行不畅,肝臟微循環障礙,谷丙轉氨酶(ALT)水平升高 2-3 倍。
2. 穴位貼敷療法
- 藥物組成:
- 柴胡 10g(疏肝理氣)、茵陳 15g(清熱利濕)、丹參 12g(活血化瘀),粉碎後用醋調成糊狀。
- 貼敷部位:
- 肝俞穴(背部第九胸椎旁開 1.5 寸)與膽俞穴(第十胸椎旁開 1.5 寸)雙穴聯用。
- 療程安排:
- 每週貼敷 3 次,每次 4 小時,連續 4 週為一療程,藥物透皮吸收率達 65%。
1. 針灸疏肝利膽
- 核心穴位:
- 太沖穴(足背第一、二跖骨間):肝經原穴,調節肝氣疏泄,降低肝臟炎症反應。
- 期門穴(乳頭直下第六肋間):肝之募穴,改善肝臟血液供應,促進脂肪代謝。
- 陽陵泉(腓骨頭前下方):膽經合穴,促進膽汁分泌,幫助消化吸收。
- 配穴原則:
- 血脂異常加豐隆穴(祛痰濕),血糖偏高加胰俞穴(調節胰島功能)。
- 特色手法:
- 採用「瀉法」針刺太沖穴,配合「呼吸補瀉」手法,強化疏肝解郁效果。
2. 穴位貼敷療法
- 藥物組成:
- 柴胡 10g(疏肝理氣)、茵陳 15g(清熱利濕)、丹參 12g(活血化瘀),粉碎後用醋調成糊狀。
- 貼敷部位:
- 肝俞穴(背部第九胸椎旁開 1.5 寸)與膽俞穴(第十胸椎旁開 1.5 寸)雙穴聯用。
- 療程安排:
- 每週貼敷 3 次,每次 4 小時,連續 4 週為一療程,藥物透皮吸收率達 65%。
日常護理建議
四、日常護理建議
- 飲食調節:
- 遵循「三低一高」原則:低油、低糖、低膽固醇、高纖維。
- 推薦食材:苦苣、山楂、深海魚,避免精緻碳水化合物。
- 運動管理:
- 每日進行 40 分鐘有氧運動,如快走、游泳,促進肝臟脂肪氧化。
- 配合「肝膽經拍打操」,沿脅肋部從上至下拍打,暢通經氣。
- 情志調理:
- 練習「嘘字訣」養肝,每日 3 次,每次 10 分鐘。
- 睡前進行「肝區熱敷」,改善局部微循環。
結語
非酒精性脂肪肝是肝臟發出的警報信號,若不及時干預,可能發展為肝硬化甚至肝癌。立即預約免費諮詢,為您度身訂造調理方案,守護肝臟健康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