醫學典籍有記載「人之有腳,猶似樹之有根,樹枯根先竭,人老腳先衰。」從古代開始就已經知道了泡腳對人體的重要性,中藥泡腳養生也越來越普及化,那麼中藥泡腳有什麼好處?中醫泡腳有什麼要注意?一起跟著木星中醫繼續往下了解啦!
中醫泡腳的功效?
【安神助眠】:中藥泡腳對失眠亦有幫助,能令人放鬆神經,失眠睡不好與「肝」相關。當生活壓力讓肝經氣的循環失調,就會形成「肝鬱」體質,讓人更抑鬱、焦慮、胸口煩悶,進而影響睡眠品質。而肝經起於足部,足浴泡腳可暢通肝經氣的循環,達到放鬆紓壓、幫助入睡的效果。
【活血化瘀】:泡腳有順暢氣血、溫通肝經的特性,對於體內虛寒、氣滯、血瘀引起的經痛,有相當不錯的助益,再搭配按壓三陰交穴、陰陵泉穴、蠡溝穴,加強順暢氣血的功效。
【祛濕消化】:氣血無法供應到腸道,腸胃蠕動也會變差,容易便秘、消化不良、胃脹氣,暢通濕氣循環,建議泡腳時加入荷葉、薑片、艾草等能利水消腫、強化氣血循環的草本,搭配按壓承山穴、足三里穴,幫助養脾化濕。
中藥泡腳材料:
1、薑片:取15—30克的生薑,將其拍扁,放入鍋中加入小半鍋水,蓋上鍋蓋用熱水煮上10分鐘左右。煮好後,將全部姜水倒出,加入適量冷水至40℃左右。泡腳時水要沒過踝部,最好邊泡邊搓雙腳。薑片泡腳能祛寒、輔助消腫,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,其中促進下肢血液循環。
2、桂皮泡腳:用桂皮15克,放入鍋中加入小半鍋水,蓋上鍋蓋用熱水煮上10分鐘左右;煮好後倒出,加入適量冷水至40℃左右。有溫腎陽的作用,用於泡腳,對於因腎病引起的浮腫有較好的緩解作用。
3、艾葉泡腳:一般取30-50克干艾葉,放入鍋中加入小半鍋水,蓋上鍋蓋用熱水煮上10分鐘左右。煮好後倒出,加入適量冷水至40℃左右即可。一定程度上緩解虛熱、祛寒、除濕、通經絡。
4、紅花泡腳:取紅花10-15克,放入鍋中加入小半鍋水,蓋上鍋蓋用熱水煮上10分鐘左右。煮好後倒出,加入適量冷水至40℃左右即可。它能夠活血通經,祛瘀止痛。
中藥泡腳的注意事項:
1、泡腳時間控制在30分鐘:很多人喜歡從水很燙泡到水全涼了,甚至有的不停添加熱水,持續泡一兩個小時,這是錯誤的做法。泡腳太久會容易引發出汗、心慌等症狀,血液流向下肢,導致腦部供血不足。
2、水溫不宜太高:很多人以為水溫越高越有效,越出汗越有效,議水溫如維持在40~42℃,微微發汗即可。
3、飯後、運動後不宜泡腳:吃飯後,胃腸道需要較多血液進行消化,此刻泡腳會導致其他器官供血不足,容易消化不良,日久會影響消化吸收而導致營養缺乏。
4、患有高血壓、心臟病的不宜泡腳:泡腳後下肢血管會擴張,造成血壓下降,對於原本血液循環就比較差的心血管疾病患者來說,血液難回流心臟,反而會造成血壓浮動過大或水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