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港天文台氣象報告顯示,本港回南天期間平均相對濕度經常維持在極高水平,持續數週。香港中醫藥管理委員會調查發現,回南天期間因「濕困」問題求診的個案大幅增加,其中九龍區居民由於密集樓宇通風條件較差,濕疹、關節痛等與濕邪相關病症的發生率較其他地區顯著上升。
中醫對濕困嘅核心認識
中醫認為回南天濕困與以下因素相關:
- 脾虛生濕:《內經》言「諸濕腫滿,皆屬於脾」,脾胃虛弱無法运化水濕,猶如「水庫洩洪能力不足」,導致體內水液停滯。
- 外濕內侵:潮濕環境導致「外濕」經皮膚、口鼻侵入體內,與「內濕」相互膠結,形成「兩濕夾攻」的局面。
- 濕瘀互結:長期濕困阻礙氣血運行,血液流動緩慢形成瘀血,猶如「河道淤積影響水流」,進一步加重濕困。
1. 針灸健脾化濕
- 核心穴位:
- 陰陵泉(脾經合穴,專門利濕):位於脛骨內側髁下方凹陷處,猶如「脾經排水閥」,促進體內濕邪排出。
- 足三里(健脾胃化濁):外膝眼下 3 寸,「強化脾胃功能」的要穴,增強水濕运化能力。
- 豐隆穴(祛痰濕要穴):外踝尖上 8 寸,專門化解「濕濁凝結」的痰飲。
- 配穴方案:
- 頭重如裹加風池穴(祛風勝濕):位於枕骨下凹陷處,猶如「頭部通風口」,驅散頭部濕邪。
- 關節腫痛加陽陵泉(舒筋利濕):膝蓋下方腓骨頭前凹陷,「筋會穴」可緩解濕邪困阻的關節疼痛。
- 手法特色:
- 採用「提插補法」針刺陰陵泉:針尖進入穴位後,先淺後深,重插輕提,猶如「向上提拉水閘」,增強利濕效果。
- 配合「徐疾補法」:進針時慢慢刺入,退針時快速拔出,利用針刺速度差強化補脾作用。
日常護理建議
- 飲食調節:
- 赤小豆薏米粥:赤小豆 20g(利水消腫)、薏苡仁 15g(健脾祛濕)、陳皮 5g(理氣化濕),三者配伍猶如「排水三人組」,每日早餐食用。
- 祛濕湯譜:土茯苓 30g(解毒利濕)、五指毛桃 20g(健脾補肺)、豬腱肉 200g,武火煮沸後文火煲 2 小時,適合濕重體質。
- 生活習慣:
- 抽濕機使用:每日 10:00-14:00 濕度相對較低時開窗通風,其餘時間開啟抽濕機,將室內濕度控制在 50%-60%。
- 運動排汗:每日進行 30 分鐘太極拳或八段錦,通過微汗排出體內濕邪,注意運動後及時更換乾衣物。
- 祛濕茶飲:
- 陳皮扁豆茶:陳皮 5g(理氣化濕)、炒白扁豆 10g(健脾和中)、炒薏米 10g(利濕健脾),沸水沖泡代茶,適合脾胃虛弱人群。
- 茯苓蒼朮飲:茯苓 15g(利水滲濕)、蒼朮 8g(燥濕健脾)、生甘草 3g(調和諸藥),煮水 20 分鐘,適合舌苔厚膩者。
結語
回南天濕困不僅影響生活質素,更可能誘發關節炎、過敏等慢性病。立即預約免費諮詢,讓專業團隊為您度身訂造祛濕方案,重獲清爽體質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