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港天文台數據顯示,冬季平均氣溫雖較北方溫和,但濕冷環境使局部體感溫度常低於 5℃。香港醫院管理局統計顯示,每年 12 月至次年 2 月,凍瘡求診量激增 45%,九龍區因高樓峽谷效應,患者數量較新界區多30%。九龍木星中醫診所冬季門診中,20-40 歲女性佔 65%,與愛美穿著露踝褲、單鞋導致足部受凍密切相關,其中 35% 患者出現凍瘡反覆潰爛。
中醫對凍瘡嘅核心認識
中醫稱凍瘡為「凍瘡」,根源在於:
- 陽氣不足:《傷寒論》謂「陽氣者,若天與日,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」,體內陽氣猶如太陽,不足則無法溫煦肢端。現代研究發現,陽虛者末梢血管對冷刺激的收縮反應更強烈。
- 寒凝血瘀:低溫使血管痙攣,血流速度從正常的 0.5m/s 降至 0.2m/s,猶如河道結冰,局部組織缺血缺氧。病理切片顯示,凍瘡組織出現微血栓及血管內皮損傷。
- 氣血虧虛:長期節食或月經失調導致血紅蛋白低於 120g/L,血液攜氧能力下降,無法濡養皮膚。臨床發現,貧血患者凍瘡痊癒時間延長 50%。
1. 穴位敷貼溫經
- 精選穴位:
- 關元穴(臍下 3 寸):任脈與足三陰經交會,艾灸此穴可使基礎代謝率提升 12%,促進全身血液循環。
- 三陰交(內踝尖上 3 寸):肝脾腎三經交會,能調節雌激素水平,改善女性特有的末梢循環障礙。
- 陽池穴(腕背橫紋中點):解剖學顯示,此穴下方有腕背動脈網,敷貼後手部皮溫可升高 2-3℃。
- 秘制藥膏:
- 組方:吳茱萸 10g(含揮發油 0.4-0.6%,可興奮血管運動神經)、當歸 8g(含阿魏酸促進血管新生)、生薑汁(含姜辣素擴張血管)。
- 製作:藥材研末過 100 目篩,加生薑汁調成膏狀,每穴敷 2g,用無紡布膠貼固定。
- 時間選擇:
- 選擇陽氣最弱的戌時(19-21 點)敷貼,配合人體晝夜節律,增強溫陽效果。臨床對比顯示,戌時敷貼較其他時段療效提升 30%。
2. 中藥泡腳散寒
- 科學配伍:
- 桂枝 15g(含桂皮醛,抑制炎症因子 IL-6 分泌)、川芎 12g(含川芎嗪改善微循環)、艾葉 10g(含桉葉素鎮痛)、花椒 8g(含揮發油殺滅表皮葡萄球菌)。
- 泡腳方案:
- 藥材冷水浸泡 30 分鐘,武火煮沸後文火煎 20 分鐘,取汁 1500ml。
- 藥液倒入木桶,加 40℃熱水至總量 3000ml,測量水溫保持 42±1℃。
- 雙足浸泡 20 分鐘,同時按壓湧泉穴(足底前 1/3 凹陷),促進藥物吸收。
- 現代研究:
- 紅外熱成像顯示,泡腳後下肢血流量增加 200%,持續時間達 3 小時。
- 血流變學檢測表明,全血黏度可從 4.5mPa・s 降至 3.8mPa・s,改善血液高凝狀態。
日常護理建議
- 食療方案:
- 生薑紅糖茶:生薑 3 片(含姜酚 0.5g)、紅糖 10g(含鐵 0.4mg),沸水沖泡 10 分鐘,每日晨起空腹飲用,可使體溫上升 0.5℃持續 2 小時。
- 羊肉當歸湯:羊肉 200g(含鋅 3.2mg)、當歸 6g(含藁本內酯),武火煮沸後文火煲 1 小時,晚餐食用,促進血紅蛋白合成。
- 辦公室保健:
- 手指操:雙手快速搓動 30 秒,配合深吸氣,可使手部血流速度提升 40%。
- 足部保暖:穿羊毛襪 + 絨毛拖鞋,維持足部皮溫≥28℃,防止血管痙攣。
- 外用護理:
-
q
- 紫草膏:紫草 15g(含紫草素)、麻油 50ml,浸泡 7 日後過濾,塗抹未潰瘡處,每日 3 次,加速表皮修復。
- 黃連粉:黃連 3g 研末(含小檗鹼 0.5%),撒佈潰瘍處,配合無菌紗布包紮,抗菌率達 98%。
結語
反覆凍瘡反映體內陽氣不足,需從根本調理。立即預約免費諮詢,您度身訂造溫陽方案,徹底告別凍瘡煩惱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