戶外工作者的「暑濕雙重威脅」
- 暑邪傷氣
- 成因:高溫環境下,體內津液隨汗液大量流失,導致氣陰兩虛。
- 症狀:口渴多飲、氣短乏力、心慌心悸。
- 濕邪困脾
- 成因:香港濕熱氣候使體內濕氣積聚,影響脾胃運化。
- 症狀:頭重如裹、胸悶腹脹、大便黏膩。
中醫三大消暑法:清熱、祛濕、補氣
1. 飲食調和:清暑濕 + 補氣陰
推薦食譜:
- 綠豆薏米百合湯
材料:綠豆 50 克、薏米 30 克、百合 20 克。
功效:綠豆清熱解毒,薏米健脾祛濕,百合養陰潤燥。 - 酸梅湯
材料:烏梅 10 顆、山楂乾 15 克、陳皮 5 克、冰糖適量。
功效:酸甘化陰,生津止渴,預防脫水。
- 避免冰飲、生冷食物,以免傷脾胃陽氣。
- 少吃辛辣、油炸食品,防止加重體內濕熱。
- 人中穴:位於鼻唇溝上 1/3 處,掐按可急救中暑昏迷。
- 大椎穴:第七頸椎棘突下,艾灸或刮痧可解表清熱。
- 足三里穴:外膝眼下 3 寸,按壓可健脾胃、補氣血。 按摩方法:每日早晚用拇指指腹按壓穴位 3-5 分鐘,力度以局部酸脹為宜。
- 避免正午外出:11:00-15:00 陽氣最盛,盡量減少戶外作業。
- 午間小憩養陰:13:00-15:00 屬「未時」,小睡 15 分鐘養肝血。
- 夜間早睡補氣:23:00 前入睡,避免熬夜耗傷氣陰。
- 勤換衣物:濕透的衣物會加重體內濕氣,建議備用乾爽衣物。
- 佩戴太陽帽 / 遮陽傘:減少陽光直射,預防日射病。
- 補充淡鹽水:大量出汗後,飲用溫開水 + 少許食鹽補充電解質。
- 穴位按摩棒隨身帶:隨時按壓合谷、內關穴,紓緩頭暈惡心。
立即行動:預約專業消暑調理,遠離熱衰竭!
戶外工作者的健康需要專業呵護!九龍木星中醫診所以「純中醫方案 + 個性化調理」為理念,助您在炎炎夏日保持最佳狀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