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伏天是一年之中最熱的時候,同時也是天氣潮濕悶熱的時候。中醫養生保健中常有“冬病夏治”的說法,在這段時期是我們最好調理身體、冬病夏治的最好時期。
2023年三伏天的時段期
三伏天是出現在小暑與處暑之間,傳統曆書規定:“夏至三庚便數伏”,意思是說,“從夏至日”開始往後數,數到第三個“庚日”便開始入伏了。這裡的“庚日”是指古代的“干支紀日法”中帶有“庚”字頭的那一天。“伏”表示陰氣受陽氣所迫藏伏地下;亦指天氣太熱,宜伏不宜動之意。三伏分為初伏、中伏、末伏。
- 初伏:7.11~7.20 共10天
- 中伏:7.21~8.09 共20天
- 末伏:8.10~8.19 共10天
三伏天如何養成養生好習慣呢?從飲食、運動、中醫輔助、精神四個方面入手
飲食調整
中醫主張“以通為用,以通為補”,三伏天飲食要以清暑、益氣、滋陰生津為主。要補充足夠的蛋白質、維生素、水和無機鹽,應多吃健脾養胃的食物,夏天暑濕重,濕氣容易困於脾。綠豆、薏苡仁、蔬菜、瓜果、百合、瘦肉、鱔魚等,均是夏季最好的食品。
切勿貪涼而吃大量生冷食物,要以溫補方式驅寒氣,否則更易造成脾胃損傷;飲食也勿過盛,避免重油重鹽、大魚大肉,致損胃傷脾,影響營養消化吸收,有損健康會導,致脾胃運化不及,就可造成水濕的停留,脾虛生內濕,久之形成濕盛體質。
運動調整
夏季運動時間段要選擇在清晨或黃昏較涼快時,鍛煉項目以低強度運動為主,量力而行,漫步、慢跑、太極拳、氣動適宜;不可大運動出大汗,這樣氣隨汗泄,氣受傷了;輕微出汗後可以選擇飲用鹽開水,切記不能運動後立即喝大量涼開水,更不能直接洗澡。
三伏灸:以經絡腧穴理論為基礎,通過對經絡腧穴的進行溫熱刺激,起到溫經通絡、散寒祛濕(溫腎散寒,健脾祛濕)的作用,也可以去除體內久伏的寒濕之邪,從而改善體質,恢復健康。
- 補氣穴:氣海、氣海俞、中脘、關元、足三里、三陰交等
- 補血穴:脾俞、膈俞、章門、三陰交、足三里等
- 祛濕穴位:中脘、足三里、三陰交、豐隆、曲池等
三伏貼:以麻黃、白芥子、甘遂等辛溫散寒的藥為主調配而成膏藥直接貼敷於穴位。三伏貼補充與激發人體的陽氣,藉由穴位及經絡走向和特性,一方面趨除寒邪,一方面提高身體抗病力。最後達到“冬病夏治”之目的。重點在於預防保健,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,預防舊病復發或減輕其症狀,並為秋冬儲備陽氣,令人體陽氣充足至冬至時則不易被嚴寒所傷。
精神調整
保持淡泊寧靜的心境,要注意不要生悶氣,過度思慮和壓力過大,都可造成脾胃的損傷,脾虛則生內濕,遇到不順心的事,要學會情緒轉移。緩解煩躁心情可以採用打坐的方式,能夠達到心氣平和,還能夠活血通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