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季最討厭的一點就是全身黏糊糊,導致濕氣侵入身體,若是貪冰食、油炸、熬夜等壞習慣還會讓脾胃功能變弱,使得濕氣加重,整個人都沒嗮精神。究竟點樣才可以祛除濕氣,擁有一個輕鬆舒氣的身體呢?
濕氣重的常見表現為大便稀軟不成形或者黏黏的難沖掉,上腹部悶脹不適、食慾不佳,長期疲憊、身體浮腫,頭重重的提不起勁;女性還會出現皮膚癢、濕疹、汗皰疹,甚至是白帶較多的狀況,由此可見,濕氣重已經嚴重影響了我們的日常生活,千萬不能忽視!
濕氣侵入加重的「渠道」
- 貪食冰:中醫認為,生冷食物、飲料或冰品,會讓腸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滯,給外邪創造入侵機會。若喝太多冷飲,一旦脾陽受損,消化能力就會減弱。
- 重口味:肥甘厚味等油膩食物,一方面不易消化,容易造成腸胃悶脹,而油炸食品會讓身體產生過氧化物,加重炎症。脾胃一旦虛弱,濕氣就會來臨。
- 作息不規律:經常熬夜,使代謝功能無法正常執行,隔天精神會變差,提不起精神。
- 少運動:運動少的人,常會出現身體沉重、四肢無力等濕氣重的表現;愈是不愛運動,體內淤積的濕氣就愈多,久坐會使人的腦供血不足,導致腦供氧和營養物質減少,加重乏力、失眠、記憶力下降等,還會引發全身肌肉痠痛、脖子僵硬和頭疼、頭暈。
- 環境不通風:外界濕氣誘發內濕,經常在潮濕、陰冷的環境中,容易導致濕氣入侵。所以,在陰雨綿綿的天氣,應該關窗關門,把濕氣拒於外面;而天氣好轉就打開窗戶,讓新鮮空氣流通。
幫你祛除濕氣:
1、中藥之「五苓散」
濕為萬病之源,濕多為水,水液積聚,便是一潭死水。豬苓(去皮)、茯苓、白朮各9g,澤瀉15g,桂枝(去皮)6g,五苓散有利水滲濕、溫陽化氣的功效,相配起來就是健脾補氣要藥,既能去脾胃之濕,把濕氣化成水蒸汽,通過體表毛孔散發出去,又可將有用之水濕氣化為津液,為人體所用。
2、按摩穴位
小海穴:位於肘內側部,尺骨鷹嘴與肱骨內上髁之間凹陷處,可散太陽經邪,祛風氣、清神志。
足三里穴:位於膝外側下4指幅,脛骨前緣外一橫指處。可調理脾胃、清熱化濕、扶正培元。
3、下半肢運動
利用運動發汗,讓水從毛孔排出即是排濕的良好管道。早上 7 點到 11 點這段期間,就中醫理論上是脾胃經絡運行的時候,因此早餐是三餐的重點,應該質要好、量要夠。又脾主肌肉,運動上建議多鍛鏈下半身肌群,加強肌肉收縮,促進氣血循環,由外影響臟腑,來強健脾胃功能,如進行慢跑、單車、游泳等。
4、刮痧
天樞穴:在祛淤邪的同時要給邪出路,在此穴位刮痧可加速促使濕邪、毒邪從糞便排出,起到緩解便秘、腹脹、腹瀉、臍周圍痛、消化不良、噁心想吐等症。
中脘穴:這個穴位對於緩解伏天暑濕造成的腹脹、反胃、消化不良、泄瀉、便秘等都有很好的作用。
豐隆穴:中醫認為濕必生痰,此穴位可以化痰濕、清神志,尤其適合初秋里濕邪較盛的人群,可輔助緩解痰濕誘發的胸腹痛、嘔吐、便秘、眩暈、煩心、面浮腫、四肢腫等狀況。
想要做到真正的排濕,那就要從身邊的小事堅持,堅持運動和規律飲食,搭配上中藥材以及治療手法,還你一起輕盈身體!